谈判持续数日,直至外界形势隐隐有所不稳,且在西安附近,负责封锁的部队,在游隼悄悄引导下,与日本人的特战队发生交火。
至此,西安的张杨二人及谈判代表们,感觉到局势在恶化,谈判工作骤然加速,最终,达成并签署初步协议后,老蒋成功搭乘飞机返回。
在飞机起飞后,电话才打来,林默这边,立即带人赶至机场附近,一表忠心,二则是防范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飞机顺利降落,蒋校长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让通知军政高层人员前来,毕竟他也清楚,本次兵谏,外面出了不少事端,机场这里有人拱卫着他,还能及时离开,回城,可不敢保证不会有人铤而走险,还是处理妥当再说。
为保证不发生意外,他们的行程并未通报给更多人,所以这些人需临时召集过来,而这中间的时间空当,便给了林默一次当面汇报的机会。
首先报告的,自然是兵谏后,国内某些人及日本人的动向,及情报处与各方间的交锋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情况,没有添油加醋。
其次便是关于本次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报告,还附带民意调查,日本人的关键物资储备情况,以及刚刚传回的几则情报。
日本国内及占领区,部分物资开始被管控,军事相关的工厂开始全力开工,仓库中储备的武器弹药,也在装船装车输往各地。
同时,预备役加速扩充,老兵有部分被召回,基本坐实了林默在报告中的猜测,战争准备在加速,最后一点遮羞布被揭开,对面连伪装都不再有。
另外,林默还递上了一份行动计划,翻开,便是黄建仁所整理的情况概括,既有其庞大组织的记叙,也有在本次事件中,这些人被动员,所爆发出的力量。
在最后,才是林默附上的那份行动计划,以禁烟为名,对日本人在国统区的烟土走私及情报网络,进行彻底的肃清。
以禁烟为名,占据大义名份,易获得国内外各方支持,且整条贩售网络中,有不少以真实身份参与的日本人,以禁烟为名,也好处置他们。
不过,林默的行动注解中,行动目的还有三,一是清除日本在华最大的一个情报网络,战争爆发后其威胁太大,甚至战争爆发前的威胁也一点不小,就像本次事件时,其通过汉奸这些,不止一次掀起讨伐风浪。
另一目的,则以目前之境况,以不抗战迷惑日本已无用(挽尊),民意鼎沸,国府也只能卸下伪装,团结各方抗日。
兵谏一事,致校长声威受损,需迅速做出回应,以挽回民意,正好以禁烟之名,大张旗鼓掀起一次大规模行动,以彰态度。
同时,也转移开注视在西安的目光,方便事变妥善解决。可不是蒋校长回来了,西安的事便了结,后续如何处置张杨二人,如何处置其麾下军队也是麻烦。
不可能不管不问,也不可能直接发兵讨伐,毕竟有十数万军队,不说打不打得过,其还与红党凑一块,若投红党,可就麻烦了,最好方案,是和平解决,分化瓦解收编。
但若舆论关注较大,处置起来难免束手束脚,他们也会借力,而关注度降低,处置起来可灵活很多,也不会因一些小事便轻易引起太多非议,导致舆论沸腾。
第三个目的,则是走私烟土这条线,以及与他们合作的那些汉奸,所握资财不是一个小数目,正好借此行动查抄,利用此笔资金,在战争爆发前,进行军事准备冲刺,采买武器装备,迅速提升军事实力。
老蒋看完计划书,沉默良久,最后,询问了林默分析研判中的不少说法,及相关情报详情后,最终还是同意了此方案的实施。
林默退下准备,不过也接到了一个脏活,控制送老蒋前来的少帅,林默接了令,并没有规劝啥的!
嫌隙猜忌已生,放人回去,蒋校长也不可能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