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十七章 积小胜为大胜(1 / 2)

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1875 字 1个月前

从庆历新政的韩琦,欧阳修,到如今的韩绛,章越二人,仿佛一切事过了一个轮回般。

三十余年前,就是在这个天章阁内,时任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二人在烛台下,相互商量联名写下了上奏仁宗皇帝,定下了庆历新政政治纲领和基调。

这当然是读书人口耳相传,称颂着范仲淹,富弼秉烛夜书的场景。

但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仁宗皇帝催促甚急,范仲淹,富弼回奏说此事恐怕在天章阁内写不完,于是退回家中将天下宜所先列举十余事呈上。

所以并不是在天章阁内写的。

闻此事章越也是一等后世读史之心瞻仰了先贤呕心沥血,滋滋报国之情。同时也为庆历新政的失败而感慨。

庆历新政,他在历史上读了一遍,又听欧阳修等当时亲历之人说了一遍。

又是二十年余后,王安石上,开启了熙宁变法的序幕。

而如今天子重开天章阁,将此事委己。

章越突然之间心底涌起一句‘当年向来心是看客心,如今奈何人是剧中人"。

我总是以一等后世数千年的目光,觉得自己可以超脱这个时代的人物,但这个时代的重任到了自己身上时,却发觉原来自己也是史笔拨弄下的一个人。

这时章越将目光凝于笔尖与纸面上。

划粥苦读的范仲淹当年于天章阁奋笔疾书时,可想到新政失败后,自己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郁郁之时。

章越想范仲淹是想过的,既是走上这条路,便什么都顾不得了,为天下理经纶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些年脸上的笑容愈发少了,再也不对人坦露心扉,不关乎自己利益下,不轻易发表对一件事的看法。

因为熙宁变法之故,朝廷与地方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这一切矛盾下面解决不了,就会捅到中书来,自己虽有其法,却束手束脚无法救世。

{();} (ex){}  章越沉默了,是因为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路是自己想走的,所以轻易不开口。

章越开头写下这一句。

伏奉手诏

章越道:

韩绛点点头当即捧文看起,看到一半,稍稍松了口气。

韩绛道:

韩绛心底猜测,若他写文一定是铺陈自庆历新政而起,再到熙宁变法,谈论其中的成功失败,然后再根据其中进行延续或修改。

譬如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开篇就是本朝百年如何如何,哪里哪里好,哪里哪里不好,十足宏大叙事的口吻。

主打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大多数人都是吃这一套的。

别看王安石情商不高,但他的文章却是天下第一。连精于此道苏轼也称他是‘野狐精"。

比起来章越此论,乍看有些‘小家子气"。

章越解释道:

韩绛释然道:

章越道:

韩绛点点头补上,然后抚须道:

章越点点头道:

韩绛满脸欣然地道:

当年范仲淹也觉得仁宗皇帝求治太急,在对方再三催促下写下了答手诏条陈十事,而范仲淹原本的念头,是要慢慢改的,不是一蹴而就可成。

仁宗当时心态,好比穷小子整日躺平,有天受了富亲戚羞辱刺激后,陡然决心发愤图强。

然后会告诉我们穷小子从此走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并且一路都有白富美眼瞎了一般放着高帅富不要,争相向穷小子投怀送抱。

可事实是穷小子最多努力不超过一个月,马上又恢复了躺平的状态。

日常躺平,偶尔诈尸。

仁宗皇帝也是这般,庆历新政只坚持了不到一年。

普通人要成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