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想法很好,通过对兵部的压制,拔高五军都督府的地位,拔高到国初地位,五军都督府和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步,将领、军兵的地位自然而然会拔高,将领不再是见面低三品,而是平级。
如此拔高武夫的地位,自然可以继续推进陛下所言的九镇团营全部练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铁军。
但戚继光认为没必要折腾,因为皇帝会怠惰,哪怕是陛下没有克终之难,为大明再兴,燃尽到了最后时刻,可是皇子皇孙呢?这些天生贵人,还肯吃这个习武的苦?还肯如此勤勉?
上行下行的循环里,没人能保证,上行一定大于下行,可能向下滑落更加剧烈。
因为京营的强横,其实现在兵部做事,不得不参详大将军的意见,一旦涉及到戎事,兵部必须要京营将帅达成共识。
到这一步,戚继光认为已经足够了。
以文制武,是为了防止暴力失控,这个枷锁,戚继光认为并不过分。
“戚帅,真的不行?”朱翊钧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道。
“陛下,打到莫斯科如何?哥萨克人而已。”戚继光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戚继光自然不可能答应,如果五军都督府压过了兵部,和朝廷平级,这里面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大将军就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在洪武、永乐年间,这个问题好解决,皇帝本人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将军,那自然不存在僭越的问题。
可是军事天赋并不会血脉传承,仁、宣皇帝就没有太多的军事天赋,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几乎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张辅,对国事指手画脚。
戚继光很少在国事上指手画脚,甚至在文化殿廷议,也是跟个闷葫芦一样,一个月也不说几句话,这不是戚继光的意见不重要,相反他的态度很重要。
这帮御史言官胆大包天连张居正都敢骂,唯独不敢指责戚继光,当别人指责你造反的时候,你最好有造反的实力,这样就没人指责了。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了几下,才坐直了身子说道:“此事,到此为止。”
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根本不可能做到,哪怕是有一点点的成功的可能,朱翊钧都可以尝试下,但皇帝是这个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朱翊钧选择了放弃。
放弃的原因很简单,大明眼下没有消灭帝制的基本条件,既没有足够的读书人,也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更没有普遍的社会共识。
与其在这方面使劲儿,不如想想办法,把还田彻头彻尾的执行下去,生产资料再分配的冗余,足够多了。
戚继光愣愣的问道:“那莫斯科还打不打?”
“咱大明处处缺人,这辽东丁口都不够,打到莫斯科作甚?”朱翊钧笑了笑,他对打到莫斯科没啥兴趣,全球90%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莫斯科这地方,不符合大航海版本的领土需求。
朱翊钧没有好大喜功,海洋才是重点。
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朱翊钧的生活显得过分的枯燥无聊,远不如潞王折腾出来的动静好玩。
因为还没有就藩,所以潞王不必遵守太多的藩禁,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叛逆,他把府中的万国美人编成了两排,招摇过市!
这消息传到通和宫,李太后气的头晕目眩,再加上天气炎热,就有些中暑了。
朱翊钧把朱翊镠叫到了通和宫慈宁宫里一顿臭骂,约束他不得如此肆意妄为,再胡闹就给朱翊镠上藩禁,去十王城里折腾去吧。
在京师如此招摇过市,皇家颜面何在?
李太后小户出身,最重视孩子的品行,生怕被人指责小门小户没有见识,没有培养出合格的皇嗣来。
“皇兄!那就给臣弟上藩禁吧!臣弟左右不过是个废人罢了!”朱翊镠似乎是听着皇帝的训斥变得极为烦躁,直接在李太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