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点半,宣传部副部长邹建华带着一支专业的采访组准时抵达。当他们踏入大楼的那一刻,眼前繁忙的景象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
只见各个办公室里,干部们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和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奋进的乐章。
“邹部长,欢迎您来指导工作。”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王建波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热情地说道,“宋部长有个重要会议,特意吩咐我先带你们参观。”
采访组首先来到了新成立的人才工作处。推开门,只见处长古平化,这位刚满四十岁、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干部,正在主持处务会。
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培训方案的设计思路,各种图表和数据让人一目了然。
“改革后,我们对干部培训体系进行了全面重构。”古平化微笑着向采访组介绍道,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坚定,“现在我们更注重实战能力培养,开设了‘改革攻坚’‘创新驱动’等一系列专题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旨在让干部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
邹建华仔细观察着这个处室,发现这里的干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五岁,是整个组织部最年轻的处室。
他不禁饶有兴趣地问道:“听说古处长是通过竞聘上岗的?”
“是的。”古平化坦然一笑,回忆起竞聘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改革前我是后勤处的副处长。竞聘时我提出了‘培训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强调要根据干部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能就是这个思路打动了评委。”
离开人才工作处,采访组来到了干部监督处,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更令人感动的一幕。
原农村组织处处长,现在担任巡视员的张志远,正坐在一位年轻干部的身旁,耐心地指导他撰写改革经验材料。他时而低头查看材料,时而抬起头来,用温和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
“张巡视员,您从实职处长转为巡视员,心里有没有落差?”一位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张志远推了推老花镜,爽朗地笑了起来,那笑声中充满了豁达与乐观:“说实话,刚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毕竟在实职岗位上工作了这么多年,突然转换角色,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但看到年轻同志干劲这么足,我这份经验能帮到他们,就觉得值了!”
他指着正在电脑前忙碌的年轻干部说:“这个小李,竞聘时提出了‘智慧党建’的构想,很有创意和想法。现在他正努力把这个构想变成现实,我能在旁边帮他一把,也是一种荣幸。我们这代人,不就是要为他们铺路吗?”
与此同时,在阳城市,宣传部副部长尤文礼带领的另一支采访组也收获颇丰。
在阳城市住建局,采访组记录下了这样一幕:新任局长张建军正在主持召开业务协调会。
会议室里,六位副局长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精神饱满,各司其职。会议高效而有序地进行着,张建军不时地提出问题,副局长们迅速而准确地回答,整个过程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
“改革后,我们建立了‘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张建军介绍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以前一个项目要跑五个部门,手续繁琐,时间漫长。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最让采访组感动的是,他们在住建局园林发展中心偶遇了已经离岗的原园林局老局长陈明华。
老人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正手把手地指导年轻技术员修剪树枝。他的动作熟练而精准,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认真。
“陈老,您不是已经退休了吗?”尤文礼惊讶地问。
陈明华笑着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这些年轻同志有干劲,但经验不足。我过来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