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汉家蒙学(1 / 4)

汉燕两国各自停战的期间,都在疯狂的向外扩张,收拢民心,与此同时,长安城,未央宫的御书房内正进行着一场足以在后世浓墨重彩的大事……

经过大半年的将养,拿下中原的好处已经开始逐渐显现,新的大汉正迅速的恢复着生机与活力,在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配合下,大汉整体的兵员素质都在提升。

此时刘瑁正坐在御案之后,面前是毛玠、田丰、徐庶等心腹重臣,以及宋忠、司马徽等儒学院的大儒。御案之上,并非紧急的军情奏报,而是几份墨迹未干的皇子课业。

刘瑁并未急着开口,只是将那几份课业一一推到众人面前,脸上带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笑意,指了指说道:“公达,元皓,还有诸位先生,都看看吧。”

毛阶与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率先上前,拿起太子刘祺的策论。

毛阶细细看过,神色沉稳地点了点头,田丰则捻着胡须,朗声回应。

“陛下,太子殿下此文论及均田、府兵之利弊,引经据典,雍容大气,已颇具储君之风。诸位皇子亦是天资聪颖,学业精进,臣以为,已是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刘瑁缓缓重复着这四个字,随即却轻轻摇了摇头,那看似随和的笑容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凝重。

“确实如此,朕的儿子们,有你们这些名师大儒日夜教导,读的是《诗》、《书》、《礼》、《易》,论的是治国安邦。但朕每每思及于此,便深感沉重!”

他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之重,敲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

“可天下万民的子嗣呢?那些为我大汉开疆拓土,马革裹尸的将士们的孩子呢?那些在新得的土地上,为朕耕种出万千粮草的农夫之子子呢?”

刘瑁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负手望着宫外那片广阔的天地,声音中带上了一丝无法掩饰的沉痛。

“他们读什么?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父辈的功勋,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荣耀。长此以往,民智不开,上下隔绝,于我大汉的长治久安,又有何益?”

“朕以府兵制,绝了将领拥兵之私;以均田策,给了百姓安身之本。但这还不够!”

刘瑁猛然转身,目光如电,扫过众人。

“朕要的,是一个真正上下一心,万世永固的大汉!而这一切的根基,不在兵戈,不在钱粮,在人!在教化!在那些于田埂间呀呀学语的孩童身上!”

殿内一片死寂,毛玠、田丰、荀攸等人皆是心头剧震。

他们都是当世顶尖的智者,瞬间便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他们隐隐感觉到,陛下今日要说的,恐怕是一件比增设军府、改革兵制更加石破天惊的大事……

“朕思虑良久,故欲在天下,重设蒙学!”

刘瑁一字一顿,声音清晰而坚定,“凡我大汉子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年满六岁,皆可入学!”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毕竟自黄巾起义后,大多数地方的蒙学早就没有了,在乱世之中,连如何活下来都成问题,更何况读书学习呢?

“此前我大汉蒙学以《急就篇》为主,但朕已决意重编蒙学读本!”

刘瑁的目光灼灼,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蒙学只教三本书,这三本书,由朕亲定其名,再由儒学院的诸位大儒共同编撰完善。”

“不知陛下可有思路?”

一直沉默的老儒宋忠,此刻再也按捺不住,他扶着桌案,激动地站了起来,花白的胡须都在微微颤抖。

作为当世大儒,没有什么比“教化天下”这四个字更能让他心潮澎湃的了……

刘瑁快步回到案前,从一旁拿起三份早就备好的草本,亲手递给了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