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论述挂钩。
写到\"忠烈斋\"时,特意引用《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名句,强调教育将士子弟就是巩固国防。
刚写完最后一行,衙役又来报:陈教谕带着几位老夫子登门拜访。
叶明匆忙迎出。令他意外的是,陈教谕身后跟着的并非府学教授,而是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儒生,个个身着褪色的青衿,一看就是久试不第的老秀才。
\"叶大人。\"陈教谕拱手,\"这几位都是安阳本地的饱学之士,对大人设立'忠烈斋'一事,有些见解想当面陈述。\"
叶明暗自戒备。难道又是来反对的?
为首的老秀才颤巍巍上前,却从怀中掏出一本手抄册子:\"老朽等草拟了《忠烈斋学规》十条,请大人过目。\"
翻开泛黄的纸页,叶明越看越惊讶。这哪是什么抗议,分明是一套详尽的教学方案!从课程设置到考核标准,甚至包括如何兼顾文化课与武艺训练,考虑得比官府条文还周全。
\"诸位先生这是...?\"
\"大人。\"老秀才深揖到地,\"老朽等寒窗数十载,终老牖下。今见大人给行伍子弟开上进之路,感佩莫名。愿尽绵力,助忠良之后成才。\"
原来这些落魄文人,最懂寒门学子的艰难。叶明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有这些老学究支持,李乡绅等人的反对声就更不足虑了。
送走陈教谕一行,叶明立即将《细则》与《学规》一并封存,派加急快马送往京城。同时附上一封给顾慎的私信,请他适时在朝中宣扬这些\"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