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新法实施。(2 / 3)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579 字 2024-10-31

间小印,蘸满印泥,将裁剪妥当的勘合纸精心贴合于新纸之上,骑缝而印,一气呵成。

审视桌上宣纸,朱由校面露满意之色,转而对小太监温言:“速召王末,遣使江西,诚邀制纸巧匠入京,设厂专造此纸,以应户籍之需。”

“奴才遵命。”小太监虽心存疑惑,却也领旨疾行。

“爱卿且近前来。”

朱由校向袁世振招手,展示其耗费一盏茶时光之杰作。

“此户帖之法,卿以为如何?”

言罢,逐一解析:“首页载户主,多为家之主梁;次页述妻室;其后,则子孙绵延。”

“若纳妾又当如何?”

袁世振捋须而问,似有考校之意。

“大明律例,四十无子,方许纳妾。”

朱由校淡然回应,复又调侃道:“袁卿家中,侧室小妾几何?”

袁世振闻言,略显尴尬,却也如实以告:“臣妻在堂,侧室一,小妾二。”

言辞间,尽显坦诚。

“哼。”

朱由校轻哼一声,思绪飘远。

华夏之地,自古一夫一妻为常,偶有纳妾,亦需遵循祖制。

今时今日,纳妾之风渐盛,实乃有违祖训。

“袁卿,归家后,罚银百两,上缴户部。”

朱由校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臣谢陛下宽宏。”袁世振心中虽惊,却也感激不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条需入新法,凡非四十无子而纳妾者,一人罚银五十,递增累加。”

朱由校再下严令,“屡犯不改者,视同偷税漏税,严惩不贷。”

“臣领旨。”

袁世振躬身应诺,却又心生疑虑:“若其家贫无以罚银,又当如何?”

“无银可罚?”

朱由校冷笑,“则遣其至西山劳改营,以工代罚,直至罚金缴清。”

言罢,袁世振缩颈点头,心中暗叹皇帝手段之凌厉。

“言归正传,卿提及重造黄册、鱼鳞册之事。”

朱由校拉回话题,“每页预留八格,丁口税毕,乡官需与丁口册骑缝盖印,以为凭证。八年一换,旧册归朝,新册启用。”

“陛下高瞻远瞩,臣佩服之至。”

袁世振拱手称赞,“此法不仅可防偷税漏税,田亩之策亦可借鉴,地契之上亦留印鉴,与鱼鳞册相辅相成,八年一轮换,刁民无所遁形。”

朱由校闻言,颔首赞许,示意袁世振继续阐发其见。

"民间尚可追加些许笔墨工本之资。"

"然。"

面对袁世振的陈词滥调,朱由校淡然颔首,心中暗自添上一笔。

大明素以民告官之风盛行着称,待锦衣卫遍布各省,若有胆敢妄增税负之徒,此即为民告官之铁证矣。

此状犹如税赋之契约,预示税务革新之要义,凡征税者,必烙此印记。

皇帝与袁世振,各怀心思,一番微妙交流后,袁世振满载而归,心满意足。

皇上虽倾心于武备整饬,然于朝政,尤是其变法宏图,实乃心之所系,其智谋之深远,可谓雄才伟略。

手持宦官代书之提款诏令,袁世振悠哉游哉步至度支司。

"万两白银,仅为笔墨之资乎?莫非欲以纸醉金迷?"

班房内,毕自言望着那御印赫然的草诏,愕然之余,凝视着袁世振。

"此非仅供文房四宝之用,实为新法推行之需。"

袁世振闻毕自言之言,急忙澄清,"朝廷欲更户帖、田契、黄册、鱼鳞册,特采勘合纸,八年一易。陛下已遣使赴江西,延聘造纸高手入京,此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