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地核裂隙。
在那里,文明的火种正在极端环境中倔强燃烧。
最初的智慧生命体从岩浆海的化学汤中诞生。
它们形似流动的水银,身体由可编程的金属细胞构成,能根据环境需求改变分子排列。
在漫长的进化中,它们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三角体形态,这是对抗三体引力最稳固的结构。
这些生命体的表面覆盖着无数纳米级的传感器,每平方毫米都密布着引力波接收器和辐射探测器。
它们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分布式神经网络,重要器官分散在身体各处,即使被撕碎也能重组再生。
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形态:
在地核深处,它们建造了由超导体构成的球形城市。
这些城市悬浮在地幔对流层中,利用星球内部的热能驱动。
建筑表面覆盖着活性金属膜,能自动修复因地震造成的损伤。
为应对频繁的恒星耀斑,它们发明了生物级能量护盾。
每个个体都能在体表生成微型磁场,当群体聚集时,这些磁场会相互叠加,形成足以偏转致命辐射的防护罩。
当三颗太阳同时接近时,它们会集体进入地下静默期,将意识上传至地核中的量子计算机网络。
在那里,文明以纯信息形态延续,等待恶劣环境过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星图继续流转,画面中呈现出这个文明跌宕起伏的发展史诗。
每一次文明的火花刚刚燃起,就会被三颗恒星无情的引力撕碎。
当恒星A与B形成短暂双星时,行星会被甩向恒星C,地表温度骤升至两千度。
而当三体引力重新平衡时,行星又会被抛入极寒深空。
文明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不断重生与覆灭。
地壳深处,考古层堆积着二十七次文明的遗骸:
第三纪文明建造了横跨大陆的引力稳定器,却在三星连珠时被潮汐力碾成齑粉;
第九纪文明研发了行星引擎,试图驾驶母星逃离,却在启动瞬间引发地核坍缩;
第十五纪文明将整个族群数字化,却在恒星耀斑中失去了量子存储矩阵。
然而,每一次文明覆灭后,总会有幸存者从岩浆海中爬出。
它们收集前辈的遗骸,将失败的教训编码进基因记忆。
整个种族如同不死鸟,在灰烬中一次次重生。
它们的终极目标从未改变,寻找永恒的栖息之地。
为此,文明分裂为两大派系:
"改造派"在地心建造了横跨地核的超级计算机"盖亚",试图计算三体运动的终极规律。
它们培育出能吸收恒星能量的太空藻类,梦想着有朝一日驯服三颗太阳。
"远航派"则打造了数以万计的方舟,每艘方舟都搭载着文明的全部记忆。
这些流线型的金属种子利用引力弹弓效应,不断尝试突破三星系统的桎梏。
最悲壮的是第二十三纪文明。
它们同时启动了两个计划:在赤道建造环绕行星的超级加速器,试图制造人工虫洞;
同时向宇宙发射了携带反物质炸弹的探测器,准备在必要时摧毁一颗恒星来稳定系统。
然而,这些前赴后继的文明最终都在三星系统的残酷法则前折戟沉沙。
第二十七纪文明的盖亚计算机,已占据地核三分之一体积,其量子芯片阵列能同时模拟十万种引力模型。
当三百名科学家在地幔观测站,见证到第一条稳定引力公式诞生时。
恒星A突然爆发X射线耀斑,携带高能粒子的恒星风以每秒2000公里的速度扑向行星。
地表温度在十分钟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