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被傅大小姐欣赏的白英同志究竟是何许人也?(1 / 2)

走在宽阔的混凝土路面上,两侧是成排的杨树、槐树,目光所及是一座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有着单层锯齿形屋顶的车间厂房,另一侧是以浅黄色水刷石饰面外墙的苏联式三层小楼的办公楼。

再远处以路为界划分的是生活区,南厂北宿,生产区与生活区泾渭分明。

“我厂始建于1953年,是新华国第一个棉纺织全能工厂,1954年建成投产,结束了首都有布无纱的历史。目前我厂拥有5万纱锭和1000余台织布机,主要生产纯棉纱、棉布及化纤混纺产品。我们的设备部分从德国引进,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带队领导边走边介绍,努力给来参观的这批港商二代留下好印象,以便未来求得合作机会。别的不说,南边开展“三来一补”的工厂,是能留存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的。

那可是外汇啊!

厂子能不能买更多先进设备用于生产可全看外汇的。

想到这里,带队领导脸上的笑容更真挚几分。

眼前这些衣着精美气度不凡的资本家二代们,在他眼里已经不是香江来客了,那简直就是锃亮的新设备或是外汇啊!

领导的心理活动较为隐晦,他的介绍有没有给傅自妍一批人留下好印象的先不提,反正大家对首都纺织一厂的初印象非常统一:真大啊!

据负责人介绍,主厂区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与相邻的京棉二厂、三厂合计占地93万平方米。

三十万平方米的工厂香江不是没有,但那已经是香江极大型的厂房了,而他们脚下的纺织厂显然只是首都的工厂之一,纺织一厂后面的二厂三厂面积同样并不逊于它。

没有比亲眼见证,更让这些继承人或是富贵闲人二代们明白,内地土地资源的丰富。

傅自妍就见随队而来的吴知涯,脸上有些意动。

他家里都是文艺界人士,偏偏自己成年后没走家里安排的路,出资创立了箱包厂,建厂七年,烧了五年的钱,去年才总算开始盈利,好皮质还兼具艺术感,好评如潮,但也耐不住他前面烧了五年的巨资...

“Selene,你打算来内地建厂吗?”

傅自妍挑挑眉:“我有这个打算,看来吴大少能和我作伴了?”

“傅大小姐这么看好,我当然也要来试试水。”

有人轻咳一声:“难道不是大少爷钱包遭不住了?”

吴知涯摊手:“遭不住也是真的,前两年我撑的太艰难了,我爸妈天天催我停手,我有段时间连家都不敢回。现在倒是好转了,但我爸妈天天催着我去相亲,简直要命!”

“所以阿涯是打算来内地躲相亲呐。”

“欸你别说,这法子真不错。”

“反正内地物价低,咱们零花钱凑凑办个厂完全没问题。”

忽然有人出声打断:“你们一窝蜂来内地躲相亲,就不怕长辈索性让你们在内地直接相亲吗?”

众人:“......也没这么巧吧?”

几人面面相觑,一晌无言。

低语声暂停,场面忽然安静下来。

带队领导引着众人往会议室而来,微笑出声:“我们厂为诸位的到来,准备了简短欢迎会,这边请。”

欢迎会自然是些套话,诸如致欢迎词、介绍工厂历史、生产概况和之后随政策改变后的发展计划?等等。

傅自妍一行人安安静静听完,就跟着厂领导进入下一步安排——由技术人员引导参观生产线。

“我们厂有棉纱车间、织布车间、印染车间、浆纱车间,这几年,我们厂工人...”技术主管侃侃而谈,等他话落,傅自妍才礼貌出声。

“前两年在香江的纺织交流会上,我正巧见过白英同志,至今犹记得她站在人群里跟与会人员落落大方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