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降金(1 / 2)

不过外出一趟,便收获了一对姐妹花的芳心,顺带采摘了她们红丸,用一句话来形容宋青书的心情,那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临安景!

第二天,宋青书分别花了半天时间陪傅氏姐妹在临安城兜了一圈,赏玩多处名胜,海誓山盟执子之手,好好增进了一番感情,至于仍然居住在王府中的阿珂和程英,前者他尚存道德顾忌,不愿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后者对他闭门不见,如避鬼神,他并未强求,冰心既已留痕,佳人便是囊中之物。

直到第三天早朝,宋青书嘴角的笑意还是没压住,不禁让大臣们暗中思考自家皇上又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难不成去偷了哪家名门小媳妇?

在早朝上,宋青书开门见山,直接宣布要攻打金国,将其作为开国第一战,引得满堂叫好,毕竟现在朝堂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宋朝的官员,沿袭了前朝的制度,也继承了前朝的仇恨。

有机灵的大臣提议扣留或击杀仍留在临安的金国使者唐括辩,毕竟对方是金国实至名归的军政第一人,将他拿下,足以让金国人心惶惶,军心大乱,极有利于后面的战争。不过出言者立刻遭宋青书否决,单就“天朝气度”四字便不允许使此下作之事,若使此等鬼蜮伎俩,纵然大获全胜,天下百姓又该如何看待新立的齐国。

那几个官员只得讪讪退下,再无人敢提此事。

虽然齐国没有斩杀使臣的想法,但“唐括辩”不知得到了什么消息,在当日便急匆匆地离开临安,疾回金国,后面几日其他国家的拜访者也陆续离去。

待他们走后,宋青书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干了,分派五路大军进攻金国,与仍然停留金国境内的四川和西夏军队一起,总共七路军队向金国发动总攻,宋青书御驾亲征,统御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以直捣黄龙之势向金国都城杀去。

这是齐国皇帝宋青书改朝换代后的第一战,说是举世瞩目都不为过。大理、高丽这些附属国虽未直接参战,但完全执行当初签订的协定,源源不断地向齐国提供物资钱粮武器。吐蕃和唃厮啰与金国素无交情,何况前不久才和宋青书定下了友好交流的合约,自然不会驰援金国,反倒在外交上对金国大加谴责。

清国本该有唇亡齿寒的危机感,但康熙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在这场北伐战争中,始终没有表态,更没有出兵助兄弟之国渡过难关,一些聪明人士猜测,清国多半是想让金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消耗如今蒸蒸日上的齐国国力,或者打着两败俱伤后渔翁得利的想法,毕竟清国和金国再亲近,即使同出一族,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两国内部也都有各自的小算盘,更注重的还是自身的利益。

辽国夹在列国之间,生存艰难导致危机意识极重,即使与金国仇深似海,恨不得掘其祖坟毁其宗庙,但也很不想金国就这么被齐国吞并,那样他们就要正面面对强势逼人的宋青书。

辽国虽有平衡之愿,无奈国力微小,且不敢得罪如日中天的齐国,最终还是没有趟这摊浑水,选择了作壁上观。

至于地域疆土最辽阔的蒙古,几个月前数十万将士命丧中原,几乎断绝了蒙古大半有生力量,更要命的是统治阶级几乎全军覆没,汝阳王府、海迷失、黄金家族、四大万户后代……各方势力都想争夺蒙古帝国的控制权,再加上军事力量大耗,对地方臣服势力的威慑力大减,准格尔、回部、无双城、明教……各地都在发生叛乱,不愿屈服于蒙古的淫威,可以说蒙古此时正陷入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动荡中,哪有心情管他国打仗,何况金国和宋青书都是蒙古的不世大敌,巴不得双方同归于尽。

各国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想隔岸观火,导致金国只能独立抵挡齐国的攻伐,危险程度还要远胜上次南宋组织的北伐,面对七路大军围攻,各地守军几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退,尤其宋青书率领的中路军更是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