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家科学院门前,两尊硕大的石狮子足有丈许高,朱红色的大门上,横亘一块巨大的牌匾。
这块牌匾整体由硬木一体而成,上书‘大明皇家科学院’七个烫金大字。
字体遒劲有力,加盖着崇祯皇帝的私玺。
四所不同级别的学府皆带着皇家两字,大明皇家陆事学堂等三所学府,其题字由朱慈烺完成。
而最高学府大明皇家科学院,则是张世康找崇祯老哥讨要的。
事实上,崇祯皇帝到现在为止,仍旧觉得张世康是在乱花钱。
他认为现在的大明就挺好的,中低级将领自行伍出,中高级将领自武举出,完全没必要再弄什么陆事、海事学堂。
只不过崇祯皇帝宠信张世康,便就由着他来了。
至于题字,倘若不是张世康面子大,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皇家科学院的大门外,早已聚集满了人,为首的正是宋应星、王徵和毕懋康,以及以汤若望为首的几个欧罗巴人。
见张世康走过来,宋应星等人都迎了上去拱手行礼。
“诸位先生不必多礼,这两年你们都辛苦了。”张世康拱手还礼。
而后他望着规格明显比其他三所学府更气派的科学院大门,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不错不错,终于是建成了呀!
走走走,进去说。”
说着,张世康自己就迫不及待的进入皇家科学院内部。
刚从大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巨大的浮雕,中间的巨石上则刻着十六个大字——实事求是,求知若渴,励志图强,知行合一。
此便是大明皇家科学院的校训,乃是王徵等几个理工男合议出的。
在浮雕的后方,是一处约莫半个足球场大的广场,场地的中央此时已经搭建了一个用于宣讲的台子。
台子上铺着红毯,台子周围聚集了数百其他三所学院的准学子。
张世康带着茅元仪、宋应星、王徵、汤若望等人登上了宣讲台,亲卫们排排站,护住整个宣讲台,并同时充作人形扩音喇叭。
张世康在前,朱慈烺站在张世康身边,茅元仪等理工大佬在后,得亏是这时候没有照相机。
否则这么重要的时刻,张世康高地得拍几张,说不准百年之后,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就成了国宝。
几乎所有的准学子们,在刚来到这里时,都听过一个无数次的传言。
这里的一切,都是大明武英郡王所造就,这里的未来,也由武英郡王所指引。
武英郡王的威名响彻九州,但百闻不如一见,当他们看到这位传说中的郡王殿下如此年轻时,脸上都露出震惊神色。
如同宋应星等人第一次见到张世康时一样,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脑袋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竟然能做出如此多的成就。
与王徵等人的内敛不同,汤若望带着一群来投奔他的传教士们很是热络,在他的鼓动下,小广场内数百上千人齐声鼓掌。
而后汤若望看向张世康,示意他可以开始宣讲了。
张世康摆摆手,周围顿时安静下来,他环视四周的学子,以及制造总局前来看热闹的中高级匠师。
这些人有的兴奋,有的平静内敛,更多的是激动。
“三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本王有幸被陛下任命为京营提督。”
张世康语气柔和,他讲一句,周围的扩音大喇叭就扯着大嗓门将他的话复述一遍。
张世康仿佛再次回到几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场景里,继续道:
“那时候,朝廷困顿,内忧外患,军营里缺粮缺饷。
即使是士兵们都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那些随军的匠户们,他们浑身破烂像是乞丐。
但是本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