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四章 檄文(2 / 3)

或许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若真能如此,那他洪承畴在战后的声望可就更加无人能及了。

所以在各种长篇大论之后,洪承畴在劝降信的末尾,写道:

“尔等若幡然悔悟,仍不失公侯之爵;若负隅顽抗,则不免玉石俱焚!八旗之下,不拘蒙古、汉军,若有临阵倒戈、反正来归者,不仅前罪赦免,而且重重有赏。凡是顽抗到底者,将来清算之日,一律罪加一等!”

洪承畴想的很好,但事情并未按照他设想的发展。

崇祯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下午,在抵达广宁城外扎营之后,劝降书就被顺利投递到广宁城中了。

但是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广宁城内毫无动静,既没有发生他所期望的八旗汉军哗变,也没有任何一个使者出城前来洽谈。

好在洪承畴对此原本也并未抱有大太的希望,对他来说,写信劝降更多的是一种邀名的手段,或者仅仅是在自己局面占优时的一个惯例罢了。

在等了一个下午,外加一个夜晚之后,崇祯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巳时,针对广宁城的攻城之战正式开始打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杨国柱、夏成德两部人马,共计两万多人,在广宁城东扎营。

杨国柱所部宣府兵没有重炮,但夏成德的“松山兵”有一个车炮营,但是重炮数量非常有限,运抵广宁前线的重炮只有十门。

至于驻扎广宁城南营地的王廷臣、祖大弼所部兵马,各有一个车炮营,但联合两个车炮营之力,重型“红夷”大炮的数量也不过十八门。

其中有十门,还是从大凌河城的城头上拆卸下来用于轰击闾阳驿城的那批重炮。

好在城东和城南的两路人马,都不是这一次攻打广宁城的真正主力。

真正的炮击主力是祖大寿的大帅府中军车炮营,由刘周智、高勋、祖泽远、祖大名等人指挥的大帅府中军车炮营,共有前后左右四营。

累计有其多年积攒下来的各类火炮五百余门,其中由朝廷历年调拨和他们自己出钱铸造的重型大炮八十一门,其他各类大将军炮、佛朗机炮、虎蹲炮四百余门。

平时这些火炮以及拥有这个火炮的几个车炮营,几乎都是分散布防在杏山、塔山、连山甚至宁远等地,很少集中使用。

但是这次出兵广宁,乃是倾力之战,祖大寿也确实下了决心,遂把分散在各处的车炮营,统统收归其中军指挥,全部调集到了前线。

与此相应的是,蓟辽督师府中军直属的朱文德所部车炮营中,也有当年崇祯皇帝花费重金利用西人汤若望等人在京铸造的重炮,调拨给蓟辽督师府的总计二十门,平常视若珍宝,舍不得用,这一次也都运到了前线。

也就是说,在崇祯十六年的四月下旬,整个广宁城外,几乎集结了整个辽西各路兵马车炮营的所有重炮,总计达到了一百二十九门。

除了重炮之外,其他各类火炮仍有上千门,其中不乏从杨振手里购买到的冲天炮、飞雷炮之类的犀利火器。

但是这些中小型火炮,在用于防守的时候还可以,而在攻击广宁城的作战之中,其实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就这样,从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巳时开始,云集广宁城的大军,分布于东、南、西三面的重炮阵地一起开火,以城西重炮阵地为主,对广宁城发起了猛烈炮击。

城东和城南的重炮阵地雷声大,雨点小,击中城墙或者打上城头的弹丸,没有那么密集,对于守城清军来说,尚可忍受。

但是城西的重炮主阵地上,不仅雷声大,雨点也密集,哪怕阵地上的百余门重炮分作三轮,依次设计,也仍然将整个西城墙打得摇摇欲坠。

这一世,广宁城乃是“大清国”的西线重镇,从黄台吉还在世的时候就一再投入巨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