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孙志国微微欠身。
宋江起身相迎:"孙老,快请坐。您是部里的老人了,想听听您对今天会议的看法。"
孙志国在沙发上坐下,腰板挺得笔直:"部长客气了。今天的会议,我看得很明白。有些人啊,在组织部待久了,就以为这个位置是天经地义的。"
"改革总是会触及利益,"宋江为孙志国斟茶,"但我想知道,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既推进改革,又保持队伍稳定?"
孙志国双手接过茶杯,沉吟片刻:"部长,我在组织部三十八年,经历过三次大的机构调整。每次改革,都有人说组织部是特殊部门,动不得。但事实证明,越是特殊部门,越要带头改革。"
他轻轻吹开茶水上漂浮的叶片:"今天的会议上,张强他们跳得最高,这是意料之中的。干部三处、四处、五处,原本就是从干部处分设出来的,现在合并回去,也是理所应当。"
"那关于干部安置,您有什么建议?"
"安置问题,要分情况对待。"孙志国放下茶杯,"像张强这样年富力强的,可以交流到地市或省直部门任职;年纪稍大的,可以解决级别待遇,退居二线;年轻有潜力的,可以留在新成立的处室继续培养。关键是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宋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孙老说得在理。改革不是要否定干部过去的贡献,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能。"
"部长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孙志国露出欣慰的笑容,"其实大多数同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安置方案公平合理,他们最终会理解和支持的。"
送走孙志国后,宋江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他回想起刚才会议上那些激动和不安的面孔,心中既有坚定,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惆怅。
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会有阵痛。但正如孙志国所说,只要出于公心,讲究方法,就一定能够赢得理解和支持。
"既要铁腕推进改革,也要柔肠关爱干部。"宋江轻声自语。
他回到办公桌前,打开笔记本,开始起草干部安置的初步方案。这一次,他要让每个干部都感受到组织的温度,让改革既有力度,也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