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换的物资应该不会有这么多,但恰好朝廷又规定,民间购买铁器和食盐,用纸币也同样可以价格压低一成。
如此一来便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反正横竖都是换,既然能薅羊毛,那还不如多换一些去卖铁器食盐。
如此纸币初步流入民间算是成功了。
当然,还有不少人见朝廷可以用等量的白银来换取纸币,用粮食换了纸币后,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的跑去找朝廷兑换白银。
这显然是一次对朝廷的信用测试,哪怕是那些拿了白银来换的人也十分忐忑,生怕朝廷不予兑换。
但他们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这边一手交出纸币,地方官府甚至不多说废话,当场就按照纸币的面额,有多少便兑换多少铜钱、白银。
哪怕是只有一文钱面额的纸币,都照换不误,当真是再痛快不过。
如此一来民间便疯狂了,一方面地方不少百姓都拿出家中的存粮找置换府兑换纸币,能换多少则马上换多少,只留下少量的口粮。
甚至更觉得,连口粮都不留下,全部换成纸币,随后再度奔向官府,把这些纸币一分一厘都换成白银,一点不少。
纵然是地方官府短时间白银存量被兑换了个干净,后续难以为继,老百姓们表示哪怕是换成铜钱也不在乎,总之就是要这些货币,一张纸币不留!
一时间,关外关内、中原、山东,到处的官府都排成了长龙,民间再也不以储存粮食为主,都一律换成白银铜钱!
也幸好朝廷在此之前做了完全的准备,庆修早就预料到民间会出现置换白银的极大浪潮,在各个地方准备足了白银。
甚至除此之外,朝廷户部仍旧在没日没夜的对各地方运输白银,如此才能勉强供应上。
这下,朝廷的信用算是立住了,但是短短半月也流出的大量的白银。
显然,经过之前的白银紧缺后,民间的一致看法是,白银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粮食了。
纵然粮食关键时刻可以救急,也是日常必备品,但就大唐如今的市场来看,白银显然是更重要,甚至朝廷都在想方设法的从达官贵人手中置换白银。
纵然是没有粮食,白银在手,想买什么买不到?
用粮食来置换物资怕是有些麻烦,但是有白银,当真是买什么都不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