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
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私承节度使之位,自掌本州兵权。朝廷遣使吊祭,吴元济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
淮西节度使府治蔡州汝阳,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独立状态;至今吴元济复又叛乱,实为朝廷心腹之患。
十年正月,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天下震动。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上疏声言助朝廷征讨吴元济,却暗地支持吴元济起兵。
李师道先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将江淮租赋尽皆烧毁;因宰相武元衡力主对淮西用兵,复又派人入京,加以暗杀。
刺客复欲在洛阳焚烧宫阙,杀掠市民,后因事泄未能得逞。
李师道虽然频施恐怖手段,亦曾使一些朝臣对征剿淮西产生动摇。但唐宪宗始终坚持用兵,毫不退让,并为此筹备两年军资。
元和十二年,夏七月,诏命下达。
诏命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使为主帅,率军奔赴淮西,与随唐邓节度使高霞寓等合兵,命中原各郡诸将随军征讨,大举进攻吴元济。
复遣使诏命鄂州刺史柳公绰,抽调五千鄂军,隶属于安州刺史李听麾下,随其出兵。
柳公绰拜诏,乃上书朝廷:朝廷只命我江夏出兵以下淮西,却使别州刺史管领,莫非谓我乃儒生,不懂行军作战乎?臣请亲带鄂州兵马北上建功,望乞诏准。
朝廷壮其豪气,复诏同意。柳公绰遂带一万精兵渡过湘江,直抵安州。
李听闻说柳公绰带兵到来,以廉使礼节接见。
柳公绰道:将军所以背弓插箭,戎装以见,无非因战争之故。公若去其戎装,你我不过同为守臣,焉有互相统属关系?将军世代簪缨,极谙兵法,我虽儒士,若公谓某不应指挥军队,自当解甲回朝。如若不然,我将签署职名,依军法行事。
李听逊谢道:愿听中丞吩咐。
柳公绰遂以御史中丞身份,命李听为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候,交付三职官牒;又挑选六千精兵,交由李听统帅。
复告诫鄂州众将校:行营事务,一切由都将李听决断,不得违误。
诸将唯唯领诺。李听感念畏惧,一改初时自矜之状,便如柳公绰部下一般。时人见之,无不钦佩柳公绰临机应变大才、统御下属之能。
鄂军在征讨淮西行营之时,柳公绰多次命亲随探访慰问官兵家属。如有人遭遇患病、生育、丧葬之事,必定赠给钱粮。但若探知有出征将士之妻在家嬉游放荡,不守妇道者,柳公绰则令将其沉江,绝不姑息。
随征官兵皆都感激,相互传说:中丞为我等操持家事,使无后顾之忧,焉不拼命作战!
元和十一年,朝廷诏命平卢军节度使李道古领军,召柳公绰回朝为给事中。
宪宗欲招李师道归降,乃加授李师道为司空,借机派柳公绰到平卢镇所郓州,宣读朝廷文诰,以试探其是否有归降之意。
柳公绰奉命到郓州宣旨,李师道表示愿受朝廷节制,但不肯入京奉职。柳公绰遂代天子抚慰一番,机智脱身回朝复命,复受任为京兆尹。
前去府衙途中,见宦官所辖神策军校骑马不避,立即下令,在坊市中杖杀。
宪宗发怒,责问道:卿不请圣旨,擅自杖杀朕之近侍,所为何故?
柳公绰奏道:京兆者,天下取作准则之地。臣受陛下嘉赏拔擢,神策军将跃马冲过,乃轻视朝廷典法,非只称量臣之权威。臣只知杖杀无礼之人,不知神策军将。
宪宗怒道:何不上奏?
柳公绰答:臣之职份所在,只知决断,不应上奏。
宪宗反问:当众将人打死,则无人奏禀耶!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