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精味。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他们的举报逻辑。这是一种高度精炼、充满了辩证(或者说,诡辩)智慧的逻辑体系。其核心精髓在于:**可能性即现实性,潜在性即必然性,想象性即危害性**。举个例子,如果我写了一个角色在故事里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好了,问题来了。一个玻璃杯碎了。玻璃碎片。碎片可能锋利。锋利的碎片可能割伤手。割伤手可能流血。流血可能引发恐慌。恐慌可能造成混乱。混乱可能……(此处省略一万个递进的“可能”)……最终可能导致宇宙热寂提前到来!瞧,多么清晰、多么严谨、多么富有前瞻性的逻辑链条!基于这种无懈可击的“可能性推演”,他们就能义正词严地指出,我描写“打碎玻璃杯”这一情节,是在“宣扬暴力”、“传播危险行为”、“对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种逻辑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套用在任何事物上。描写吃饭?可能暗示暴食或食物浪费!描写睡觉?可能暗示懒惰或逃避现实!描写呼吸?哦,天哪,这简直是在暗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需要被重新审视其潜在风险!这种逻辑就像一层厚厚的、具有无限延展性的保鲜膜,可以严密地包裹住任何他们想要举报的目标,将其窒息在“潜在危害”的真空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的举报标准,更是人类认知领域的一座神秘迷宫。这座迷宫没有地图,入口随机出现,墙壁随时移动。其标准之灵活、之主观、之飘忽不定,足以让最精密的量子计算机也陷入逻辑死循环。今天,描写一段含蓄的、点到即止的情感互动,可能被赞誉为“纯真美好”;明天,同样含蓄的描写,换一个审查员(或者同一个审查员换了杯咖啡),就可能被判定为“隐含不良诱导”。上周,一个角色为理想牺牲的情节是“崇高悲壮”;这周,类似的情节可能就成了“宣扬消极厌世”。他们的标准仿佛存在于一个独立的时间-空间连续体中,随着审查者当天早餐的消化程度、窗外云朵的形状、或者大洋彼岸某只蝴蝶翅膀的扇动频率而实时波动。你永远无法预测,明天哪片云彩会下雨,哦不,是明天哪个词语、哪个句子、哪个标点符号会触发那套精密的“潜在危害可能性推演机制”。这种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震慑,一种无形的创作紧箍咒。
那么,举报之后呢?举报之后的流程,堪称现代行政管理效率与形式主义美学结合的典范。我的文字,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庞大、复杂、精密运转的官僚主义流水线。它首先被一个初级的“内容感知扫描仪”(可能就是一位刚吃完午饭有点犯困的实习生)进行第一轮筛查,标记出初步的“嫌疑点”(比如出现了“夜晚”、“独自”、“思考”等敏感词组合)。然后,它被送入“深度语义解析车间”,由更资深的“内容风险分析师”进行解读。这位分析师可能拥有文学博士学位,但此刻他的任务是挖掘文字中隐藏的“地雷”。他会反复咀嚼一个简单的比喻,试图从中榨取出颠覆性的含义;他会对一个景物描写进行拓扑学分析,寻找其可能构建的“不良象征体系”。经过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这段时间足够一颗行星完成小半圈公转),一份盖着电子印章、措辞严谨、充满了“鉴于”、“考虑到”、“存在可能”、“不排除”、“建议审慎处理”等缓冲词汇的裁决书,会如同深秋的落叶般,悄无声息地飘落到我的创作后台。裁决结果往往模棱两可:可能是“部分内容需调整”,可能是“暂予保留但需持续观察”,也可能是“不予通过”。无论结果如何,整个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无声的、针对文字本身的风暴洗礼。我的句子们,如同被送进了一个巨大的、嗡嗡作响的“意义清洗烘干机”,出来时可能表面光洁如新,但内在的纹理、褶皱、那些独特的呼吸感,已经被高温和强力滚筒无情地熨平、碾碎、标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