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章 未命名草稿(3 / 6)

面对这种境况,我,作为一个文字的编织者,一个试图在想象王国里搭建沙堡的人,能做什么呢?我的应对策略,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一种在夹缝中寻找氧气的行为艺术。

**策略一:自我审查的预判式内卷。** 这堪称一项高强度的脑力体操。在手指敲下键盘之前,我的大脑里已经同时运行着十几个“举报可能性模拟器”。写一个“黑暗”的场景?不行,“黑暗”可能暗示负面情绪!改成“光线不足”?嗯……“不足”可能暗示资源匮乏,引发焦虑!换成“非明亮状态”?太学术,可能被解读为故弄玄虚!最终可能无奈地写成:“环境处于一种有别于白昼充分光照的、光量子分布相对稀疏的物理状态。” 这样写安全了吗?未必。因为“稀疏”可能让人联想到“贫瘠”、“荒凉”,进而联想到“绝望”!于是,创作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自己和自己进行的文字扫雷游戏,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个词都要反复掂量其“潜在举报系数”。这种内耗极大地提升了写作的“安全边际”,同时也精准地扼杀了所有“危险”的灵气和锋芒。

**策略二:模糊化表达的极致追求。** 既然具体是危险的,那就拥抱模糊!既然清晰是靶子,那就躲进朦胧的迷雾!我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去棱角化”、“去具体化”、“去指代化”的写作秘技。人物对话充满弦外之音,情节发展依赖暗示和留白,环境描写多用“某种”、“难以言喻的”、“仿佛”等缓冲词汇。一个激烈的冲突场景,可能被我处理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非和谐的振动频率。A个体与B个体之间,信息交换的速率与强度呈现出显着的、非线性的增长态势,其肢体空间相对位置也发生了多次快速的重构。最终,系统的能量级在达到一个短暂的峰值后,趋向于一种新的、动态的亚稳定平衡。” 这种文字,如同裹了十层天鹅绒的石头,安全是安全了,但读者想触摸到核心的温度和硬度?难如登天。它完美地规避了所有可能的举报点,也成功地避开了读者的心灵。

**策略三:积极拥抱正能量词汇的汪洋大海。** 既然举报者对“光明”、“积极”、“向上”等词汇情有独钟,那就投其所好!我的文字里充满了“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明天”等标准配置。即使故事内核是悲剧,结尾也一定要强行转折,让主角在废墟中“眼含希望的热泪,遥望东方喷薄欲出的朝阳”。阳光必须“明媚”而不能是“刺眼”,微笑必须“幸福”而不能是“复杂”,信心必须“坚定”而不能是“彷徨”。这种词汇的堆砌,如同给文字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闪闪发光的金漆,耀眼夺目,却也掩盖了所有真实的纹理和阴影。它构建了一个无菌的、恒温恒湿的叙事温室,里面生长着永不凋谢的塑料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策略四:将“无意义”本身打造成坚固的盾牌。** 这是终极的防御策略,一种近乎禅意的境界。既然举报者擅长从文字中挖掘“潜在意义”和“深层危害”,那么,我索性釜底抽薪——让文字本身尽可能地趋向于“无意义”。创作高度抽象化、碎片化、能指狂欢而所指模糊的文本。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毫无逻辑关联,情节可以像布朗运动一样随机跳跃,人物可以没有名字只有代号,对话可以充满自相矛盾的呓语。例如:“K7号单元体在象限Z-9的液态黄昏中,用反熵的勺子搅拌着非欧几里得的浓汤。汤的表面泛起一串莫比乌斯环状的泡沫,泡沫里倒映着昨日未发生的新闻摘要。‘星期三的苹果是正方形的!’ 它对着虚空中的监听者宣布,同时接收着来自平行宇宙的、关于如何正确折叠时间的冗长说明书。” 这样的文字,举报者即使拿着放大镜和逻辑推演图,也很难找到确凿的“危害点”——因为